87期:楊開慧手稿揭秘"毛楊戀"

新浪歷史

楊開慧手稿
楊開慧手稿復制品,原件現存于省博物館。1982年3月,在修繕楊開慧烈士故居——長沙縣開慧鄉板倉楊家老屋時,從楊開慧臥室后墻的泥磚縫中發現。手稿內容涉及楊開慧一生中許多重要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問題,如她對愛情的無比堅貞、對婦女解放的高度關心、對白色恐怖的憤怒抨擊等。
1919年,年輕的毛澤東成為長沙地區新文化運動和反對帝國主義運動的先鋒。他后來回憶說:“當時沒有時間談情說愛?!笔聦嵉拇_如此,晚間政治活動之后一兩個小時的休息,不帶邪念的男女相依而臥不會發生情事。毛澤東和“三杰”之一的蔡和森及他聰明美麗的妹妹蔡暢曾立下三人盟約:發誓永不結婚。但是他們三人都違背了這一誓言,毛澤東則違背了三次。
作為楊昌濟的學生,毛澤東早在1914年就已認識楊昌濟老師的女兒楊開慧。不過,1918年,毛澤東為組織湖南學生留法勤工儉學赴北京做組織工作,在北京再次見到楊開慧時,楊開慧已長成一個婷婷玉立的大姑娘。
楊開慧確實愛毛澤東,她在手稿中承認:“我是十分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不過我沒有希望過會同他結婚?!眱刃木髲姷臈铋_慧當時對愛的認識是:“因為我不要人家的被動愛,我雖然愛他,我決不表示,我認定愛的權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決不妄去希求……”其實,優秀如楊開慧當時肯定是有男士主動追求的,比如一位叫“三和君”的青年。
為什么是楊開慧而不是陶斯詠?
顧慶豐系長沙市委宣傳部原文藝處處長,因工作原因,從1991年中央電視臺拍攝《楊開慧》,到近年《恰同學少年》、《毛澤東遺物的故事》等,凡與楊開慧相關的電視劇、紀實片的拍攝都可以看到顧慶豐的身影。他也利用種種機會,邊工作,邊記錄,并對楊開慧的生平展開全新視野的研究。
他認為,當年毛澤東之所以選擇楊開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楊開慧與毛澤東志同道合,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顧慶豐稱,毛楊之戀,并不是電視劇《中國1921》中所寫的“女追男”,根據楊開慧的手稿等證據,可以確定毛楊之戀是“男追女”,即毛澤東追求楊開慧。
不過,毛澤東與楊開慧互相之間的愛,曾有過因性格而帶來的小波折。
楊開慧在手稿中寫道:“我們彼此都有一個驕傲脾氣,那時我惟恐他看見我的心(愛他的心)?!薄八虼藨蚜斯硖?,以為我是不愛他。但他的驕傲脾氣使他瞞著我一點都沒有表現……”
“1920年9月25日,(毛澤東)邀一師附小文書張文亮和陶毅、楊開慧等到文化書社會見。下午,同游岳麓山?!?《毛澤東年譜》)這條記載,也許是不是說明毛澤東懷有的“心思”,還有待考證。不過,陶毅,就是陶斯詠,一個一直以來被認為與毛澤東互相有意思的女子。
其實,就算有陶斯詠出現,有驕傲脾氣的楊開慧也絕對不會主動。
楊開慧確實愛毛澤東,她在手稿中承認:“我是十分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不過我沒有希望過會同他結婚?!?/p>
內心倔強的楊開慧當時對愛的認識是:“因為我不要人家的被動愛,我雖然愛他,我決不表示,我認定愛的權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決不妄去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這樣,愛不都會埋沒盡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決定獨身一世的?!逼鋵?,優秀如楊開慧當時肯定是有男士主動追求的,比如一位“三和君”。
其實,毛澤東也曾抱過獨身主義的想法。1936年毛澤東面對斯諾的采訪時談及:年輕時“沒有時間談情說愛,認為時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許去談論女人或私人問題”。毛澤東回憶說,“我對女人不感興趣”。
顧慶豐認為毛澤東的話是可信的,當時毛澤東把戀愛和結婚看作是革命的拖累。他曾和他的好友都宣稱不戀愛、不結婚,尤其是他和蔡和森、蔡暢兄妹三人還結盟誓約:為了革命,永不結婚。
可是在他們后來的革命斗爭中,當蔡和森遇到志同道合的向警予,當蔡暢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李富春,他們兄妹首先違約,相繼組成革命家庭。
毛澤東對冬天堅持“冷水浴”的楊開慧生愛慕
作為楊昌濟的學生,毛澤東早在1914年就已認識楊昌濟老師的女兒楊開慧。不過,1918年,毛澤東為組織湖南學生留法勤工儉學赴北京做組織工作,在北京再次見到楊開慧時,楊開慧已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這個姑娘在冬天也天天堅持進行“冷水浴”和體操鍛煉,以磨煉自己的意志和體魄,這令毛澤東十分佩服。北京的冬天要比長沙冷好多,作為一個大教授的千金小姐,如果沒有鴻鵠之志是決不會有這不同常人之舉的。毛澤東由此而對楊開慧產生了一種由佩服到愛慕的感情。這種感情在過了二十年后,他還記得清清楚楚。他對他的美國朋友斯諾說:“我在這里還遇見而且愛上了楊開慧?!?/p>
等到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底,毛澤東在北京再次與楊開慧相見。這次的相見,他發現楊開慧有了更大的變化,這就是在經歷過1919年“五四”運動洗禮后,楊開慧開始信仰共產主義,而且,她還認為在國內一邊學習馬列主義一邊開展革命運動,比去法國和蘇聯留學更重要。因此,她要留在國內。這使毛澤東感到欣喜。此時的毛澤東正面臨人生兩大抉擇:一是個人感情問題;一是選擇出國還是留在國內。
顧慶豐談到,毛澤東在個人感情上的問題是他愛上了楊開慧卻又遭遇了陶斯詠。陶斯詠愛慕毛澤東,毛澤東也欣賞陶斯詠,但陶斯詠信仰無政府主義,不主張共產主義,也不參加革命活動,另外她身體多病,常常需要靜養。陶顯然不是毛澤東選擇的對象。而楊開慧,有非常人之舉,與他志同道合。
但毛澤東對楊開慧卻是既自信又不自信。自信,是他感覺楊開慧是喜歡他的;不自信,是楊開慧對他又好像毫無那方面的意思,這使自尊又傲氣的毛澤東陷入了苦惱。
毛澤東的第二個問題選擇留洋還是留在國內。第一次,也就是1918年的那一次,他可能留洋,因母病回湘。1919年底赴京,他和李大釗接觸頻繁,講議赴俄留學的問題。毛澤東曾多次寫信給長沙的新民學會會員,表示不打算到法國勤工儉學,而準備“往俄”,并且還勸何叔衡“不如留俄”。他說,“我為這件事,腦子里裝滿了愉快和希望”,為什么想去俄國,因為“俄國是世界第一文明國”。
而這時毛澤東遇到的楊開慧,是接受了“五四”運動洗禮和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楊開慧,她對出國和留在國內的認識,特別是對留在國內的選擇,使毛澤東的孤獨感一掃全無。他不再猶豫,堅定選擇留在國內,像楊開慧說的那樣,一邊學習馬克思主義,一邊進行革命運動。僅就這一點,可以說,楊開慧“成就”了毛澤東。
毛澤東寫纏綿情詩《虞美人》表白熾熱愛意
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令毛澤東的驕傲脾氣再也傲不起來,他的自信也不自信了,終于寫下生平唯一一首纏綿悱惻、婉約如柳永詩詞的一首情詞《虞美人》,迫不及待獻給楊開慧,向她表達強烈愛慕之心。
顧慶豐通過對回憶錄的研究發現,其實在毛澤東等同志創辦的文化書社公開的賬目之后,還有另一筆賬。
當初,毛澤東為集合革命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竭盡全力辦文化書社,但經費問題難倒他這個英雄好漢。楊開慧見他愁眉不展,回家動員母親楊老太太拿出父親逝世后的奠儀金,又動員大姨媽把繡花賺得的100塊大洋,也拿出來支持辦文化書社。王首道、陳賡等革命青年就是讀了文化書社發行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通過文化書社結識毛澤東,最后追隨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的。
文化書社辦成了,楊開慧又積極組織當時女校學生開展婦女解放運動。她帶領后來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家的丁玲等六個周南的女生,勇敢進入男校與男生們同校同教室上課,一舉成為當時社會的頭條新聞,楊開慧成為風云人物。她那現代的打扮、秀麗的面容、凜然的正氣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許多男生的追捧,其中就有楊開慧在后來的手稿中寫到過的叫“三和君”的青年,直接向楊開慧表示愛意。
毛澤東也等不及了,不能再驕傲,不能失去楊開慧。于是,經過一番“江海翻波浪”似的失眠之后,寫下《虞美人》。楊開慧此刻也讓一則“炸彈”消息,炸得她差一點失去了生命。后來她把此事也寫進手稿中。顧慶豐認為這就是陶斯詠在暗戀毛澤東,而毛澤東似乎也在猶豫和選擇。她被這件事“炸”醒了,當然也“炸”開了“他的心蓋,我的心蓋……因此我們覺得更親密了”。于是,楊開慧接受了毛澤東的愛,一對相互愛慕又志同道合的人,終成眷屬。
楊開慧在手稿中說:“一直到他(指毛澤東)有許多的信給我,表示他的愛意,我還不敢相信我有這樣的幸運!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訴我———他為我非常煩悶……自從我完全了解了他對我的真意,從此我有一個新意識,我覺得我為母親而生之外,是為他而生的。我想像著,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親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著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殺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一個運命!”
楊開慧與毛澤東在1920年冬天結成夫妻。楊開慧把自己的生命和愛,全部交付給毛澤東。
全國解放后,1950年4月,毛澤東接見楊開慧烈士的堂妹楊開英時說:“你霞姐(指楊開慧)那時是積極主張武裝斗爭的?!笨隙ê唾潛P了楊開慧和他走過的志同道合的道路。
本文綜合《長沙晚報》,羅斯·特里爾版《毛澤東傳》,我們對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