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npjdd"></span>
        <noframes id="npjdd">
        <form id="npjdd"></form>
        <noframes id="npjdd"><form id="npjdd"><th id="npjdd"></th></form>

          <noframes id="npjdd">

          新浪歷史 八卦

          96期:"步步深淵"毒品進化史

          新浪歷史

          關注

          1885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位未來的精神學派創始人有點頭大,他發現自己可能親手創造了第一個可卡因癮君子:為幫助好友弗萊斯爾·馬克索夫戒除嗎啡癮,一直在研究可卡因醫學用途的弗洛伊德向他推薦用可卡因來戒斷嗎啡癮。

          一年過后,他的好友就從嗎啡癮轉向了可卡因癮,當可卡因的興奮作用消退,卻發現嗎啡癮仍然存在,于是又使用雞尾酒用法:可卡因和嗎啡雙管齊下。又過了6年,弗萊斯爾-馬克索夫在神經瘤的巨疼和可卡因、嗎啡的作用下悲劇死去。

          弗洛伊德煙不離手:一直定期定量服用了可卡因十幾年沒有上癮,卻有極大的煙癮,他甚至提出:包括香煙在內的癮癥是手淫的良好代替品——他在性方面極為克制,認為性壓抑可以提高創造力(畢加索可能會表示有異議)

          這個不小心制造出的可卡因癮君子案例,某種程度上是近現代毒品進化史的縮影:為了解決鴉片成癮,人們用上了嗎啡,為了解決嗎啡成癮,于是又有了海洛因和可卡因。

          或許一切還要從歐亞大陸的罌粟說起。

          【歐亞大陸的快樂植物】

          至少在公元前4200年,人類就已經使用罌粟仔或罌粟果。印度學者曾提出一種假說,《梨俱吠陀》中蘇摩酒的原料就是罌粟。

          約公元前34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就有種植罌粟和收集乳膠活動,蒴果乳膠經過簡單處理,成為鴉片。在蘇美爾人獨特的楔形文字中,罌粟被稱為“快樂植物”。

          這種技術被亞述人、巴比倫人繼承,擴散到中東、歐洲和北非。此后,阿拉伯帝國的崛起(632年—1258年)與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讓鴉片的知識兵分兩路,進入中國和歐洲腹地,只是當時沒得到人們廣泛重視。

          情況在18世紀發生變化,吊詭的是,歐洲和中國差不多步調一致地大量使用鴉片,只不過清朝將之用為消遣品,歐洲則用作特效藥。

          中世紀的阿拉伯“麻醉海綿”手術藝術圖:將浸染過鴉片和其他藥劑的海綿捂在病人的鼻子上,通過吸入這些含有藥劑的鴉片進行全身麻醉。這種麻醉手段的弊端是劑量難于控制,因為鴉片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和催吐的作用,劑量過大時往往造成嘔吐物進入肺部,造成肺部感染或者死亡

          中國人吸食鴉片的方法相當獨特,每次都像完成一套儀式:

          首先,將鴉片膏(熟鴉片)取出放在小器具中。

          接著,用煙釬沾上一點鴉片膏在煙燈上烘焙,待鴉片膏被烘干之后,再沾再烤,讓煙釬上形成一個小煙球。

          之后,把煙球置入煙斗中,將煙斗置于煙燈上烘烤。

          最后,煙球化成煙,才開口吸食。

          這種長煙管烘焙法吸取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煙草吸食、東南亞島國的鴉片煙草混吸的方法,最終在中國成型。相對于直接吞服和混在煙草吸食,排斥作用更小,最明顯的是——不會在吸食初期便秘。同時,不會破壞鴉片中的生物堿,能更好地吸收。

          一套相當考究的鴉片煙具。上好的煙具對用料、手感、藝術的審美方面有極高的要求。同時非常注重對鴉片烤燈燈光的利用,利用器具金屬的各種棱角和表面反射燈光,可以充分影響吸煙人的情緒

          歐洲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沿用了希臘人的觀念,把鴉片當成萬能藥,與葡萄酒、紅酒之類混合,制成鴉片酊,它可包治各種疑難雜癥:疼痛、痢疾、霍亂、咳嗽、失眠、發燒、梅毒、憂郁癥……甚至被用來治療潑婦、神經過敏的女人——因為有鎮靜作用。

          鴉片藥劑的另一種形式是糖漿,主要用于讓哭鬧的嬰兒安靜,但效果一般,經常造成嬰兒的發育異?;蛘咚劳?。

          不少人發現鴉片能抑制呼吸,于是又開發了嶄新的用途——謀殺。一些母親用大劑量的鴉片酊來謀殺私生子。

          廣泛使用也催生了很多癮君子。眾所周知的歌德、雪萊、拜倫、富蘭克林、波德萊爾、濟慈、蘭波、愛倫·坡等都有鴉片酊癮,只不過不如中國人精致、細膩。

          因不斷過量服用造成死亡的案列越來越多,1868年后英國的鴉片酊瓶子被要求有注明“毒品”的字樣

          【新大陸的饋贈】

          美洲大陸同樣有自己的快樂植物——古柯。

          不過,首先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在為亞歐大陸引進了煙草和各種高產農作物時,卻忽略了當時原住民食用古柯葉的習慣。

          直到1499年,才有了亞美利哥相關的文字描述:這些原住民用先用嘴濕潤木棒,然后用木棒沾著白色粉末將粉末送進嘴里,讓白色粉末和綠色的葉子混在一塊后嚼個不停。

          這里提及的綠色葉子就是古柯葉,古柯葉中含有微量的可卡因。白色粉末則是堿性物質,可以是石灰或者是草木灰。當古柯葉和這些堿性物質一塊被咀嚼時,古柯葉中微量的可卡因能被更好地吸收。原住民咀嚼古柯葉后會精神倍增、體力充沛,由于古柯葉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可以吃得更少。

          公元850—1500年間的印第安粘土藝術品:左邊鼓鼓的腮幫子似正在咀嚼古柯葉

          古柯葉的妙用很快在西班牙奴役印第安人開礦時派上用場,被作為工資來支付給印第安人。歐洲天主教會也積極參與其中:從中提取10%的古柯葉交易稅。

          雖然歐洲人對印第安人這種塞得嘴鼓鼓,還不停添加石灰的不體面用法不怎么感興趣,但古柯葉的神奇功效還是引起了歐洲人的興趣。后來他們發明了和鴉片酊一樣體面的服用方式——飲用古柯酒。

          1863年,一個叫馬里亞尼的藥劑師推出了第一款古柯葡萄酒作為提神飲料,它被命名為“馬里亞尼葡萄酒”。古柯酒一時大受歡迎。自由女神像的設計者巴托爾迪、仲馬、凡爾納等名流都曾被馬里亞尼葡萄酒所吸引。

          最初形態的可口可樂也是混合了古柯葉和可樂豆活性成分的葡萄酒。在宣傳中它能治療各種疾?。侯^痛、身體虛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胃痛、便秘、陽痿等,還包括治療鴉片或嗎啡癮。

          后來由于美國各州禁酒令,1886年古柯酒才變成了非酒精性飲料,也即是可口可樂的最初版,但仍然含有微量的可卡因。到1904年之后,可口可樂中的可卡因成分才逐漸被剔除。

          19世紀80年代,可口可口的廣告著重強調藥用方面的功效

          歐洲人一直試圖從古柯葉中分離出起興奮作用的生物堿,但都因其在古柯葉中所含的分量太低,同時歐洲和南美的距離太遠導致古柯葉無法完好保存而失敗。

          1855年,古柯葉中的生物堿被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じ绲驴朔蛛x出來,但其提取方法沒人能再復制。1859年德國化學家阿爾伯特·尼曼再度成功提取古柯葉最主要的活性生物堿,將其命名為可卡因,并在1860年發表的博士論文中公布了詳細的提取步驟,但并未引起廣泛注意。

          不過,可卡因和海洛因很快就要在歐洲成功回師了。

          【以毒攻毒的惡性循環】

          從罌粟中成功提取生物堿比從古柯中的生物堿早了半個世紀——1804年,德國藥劑師塞爾杜納將提取物命名為嗎啡。

          這種效力十倍于鴉片的新藥一開始被當作止痛劑,但當時歐洲人苦于鴉片酊癮泛濫,它很快被用來戒斷鴉片或者酒癮。它確實非常有效,因為嗎啡的成癮性比鴉片和酒精要強得多。

          這是走向深淵開始,并且一個藥劑師往往不夠用。

          1853年亞歷山大·伍德醫生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皮下注射器,他認為注射方法可以消除口服嗎啡的上癮作用。皮下注射避免了服藥的“首過效應”(口服藥物進入消化道被臟器分解消除),藥效更強,同時吸收更快。

          伍德醫生的新發明讓嗎啡癮君子數量劇增,時代呼喚新的解毒藥,于是可卡因和海洛因這兩大殺器相繼登上歷史舞臺。

          可卡因后來能被廣泛認知和使用,還得依靠弗洛伊德和他的同事科勒推動:1884年,弗洛伊德發表了《論古柯》,稍晚,科勒發現可卡因可作為局部麻醉劑使用,引起巨大轟動。很快可卡因在其他麻醉上的用途被發現:神經阻滯麻醉、硬膜外麻醉、腰麻等。

          當時人們對精神類藥物對人體的作用認知非常有限,認為可卡因的興奮作用可以抵消嗎啡的鎮靜作用(或者相反)。于是,在弗洛伊德幫助下,他的朋友成為第一個可卡因成癮者。

          今天,法律意義上的毒品,依照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效用,被分為三大類:抑制劑、興奮劑和致幻劑。

          抑制劑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和鎮痛作用,其代表是鴉片、嗎啡、海洛因、K粉(氯胺酮)等。而興奮劑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振奮作用,冰毒和可卡因等屬此類。而致幻劑能讓人產生空間、時間等一系列認知錯覺,自然界的植物曼陀羅即屬此類。美洲大陸很多原始部落的巫師就有使用致幻劑以達到靈魂出竅、神靈附體等效果的傳統。

          委內瑞拉的亞諾馬莫人的薩滿通過另一人將大果柯拉豆樹種子制成的粉末噴入鼻腔,進入迷幻狀態后,用舞蹈和詠唱的方式敘述通神時的所見所聞

          這些精神類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通常不是單一作用,特別是在大量使用的情況下。

          譬如嗎啡除了抑制作用(原理是肽類物質和阿片受體的特異性結合)以外,還有部分的興奮(多巴胺釋放增多)和致幻作用;可卡因除了有興奮作用(多巴胺的再回收被阻斷)以外,使用過量也有致幻作用。

          用可卡因治療嗎啡癮君子的結果,是讓其從單一的精神藥物濫用變成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藥物濫用的被戕害者。

          人們還在為可卡因癮和嗎啡癮相互作用糾纏不清之時,一直隱忍未發的海洛因已經做好了登場準備。

          1874年,嗎啡更高級的衍生物海洛因被英國藥劑師埃爾德&#8226;萊特首度人工合成,但未引起太大關注。直到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再度獨立合成海洛因,它才開始進入人們視野。

          海洛因也被當成一種高效而不致癮的嗎啡替代物,由于它比嗎啡有更強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可以比嗎啡更容易穿透人的血腦屏障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

          【“毒品時代”開始了】

          可卡因在藥用上名聲大震時就開始被濫用。而海洛因自1897年被重新合成以來,除了被作為拜耳或其他制藥公司的特效藥使用外,并未馬上引發濫用潮流。

          英國Allen &Hanburys制藥公司的“Allenburys”牌No.63喉片盒,上面寫著藥劑的成分:由海洛因和可卡因調制合成

          1910年后情況發生改變。飽受鴉片和嗎啡濫用之苦的美國在1909年通過了《排斥吸食鴉片法案》,吸食鴉片者開始轉向它的高級代替品海洛因。

          和嗎啡相比,海洛因的管控更寬松,癮君子發現海洛因比嗎啡的“藥效”更強也只是時間問題。海洛因理所當然取代了嗎啡,成為被濫用的主力軍。

          20世紀第一個十年之后,同樣是植物的生物堿半合成品的海洛因和可卡因開始分別占據人類常用毒品的陰陽(抑制和興奮)兩極——在成癮性和對身體傷害上長期獨占鰲頭。

          人類這才開始進入毒品時代。

          2007年英國醫學雜志《柳葉刀》關于常見管制藥品傷害性及成癮性比較顯示:海洛因和可卡因在對身體的傷害和依賴性上分居前兩位。至于最近因攜帶大麻1.15克被捕的著名反派“古惑仔”演員耀楊哥看到這張表格可能會頗感無奈:大麻對身體的傷害和依賴性都還不如煙草和酒精

          需要強調的是,毒品是個相對概念,英文并無對應詞匯,多表述為“藥品濫用”或“藥品成癮性依賴”。中文常見的“聯合國禁毒署”,直譯其實是“國際麻醉品管制署”,聯合國禁毒公約的直譯,分別是《單一麻醉藥物公約》與《精神藥物公約》。

          今天,人類對快樂植物的詛咒依然束手無策。而且,作為萃取植物精華而成的海洛因和可卡因,在后來不斷出現的純人工合成的精神類藥物前不落下風。

          不過,“冰毒”這種早期人工合成毒品似乎有趕超之勢。

          冰毒因為容易大量合成(比如我國化學天才劉招華一不小心就合成了12噸冰毒,純度最高達99%),所以價格更親民,因此被稱為窮人的可卡因。但冰毒藥效持續時間比可卡因長的多,如此物美價廉,癮君子選擇冰毒很正常。

          比如靜脈注射,可卡因在體內的代謝速度20-60分鐘就能衰減一半,而冰毒的代謝速度10-12小時內才衰減掉一半,作用時間十幾倍于可卡因。

          除了冰毒,冰毒衍生物浴鹽也是人工合成精神藥物中的后起之秀,2012年美國邁阿密駭人聽聞的啃食路人頭臉的“食人魔”,就是其重度成癮者。

          或許,人類擺脫快樂植物的詛咒,很不幸地要靠這些更可怕的純人工合成精神藥物。

          本文來源于大象公會,原標題:“快樂植物”的詛咒, 我們對此表示感謝

          加載中...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span id="npjdd"></span>
                <noframes id="npjdd">
                <form id="npjdd"></form>
                <noframes id="npjdd"><form id="npjdd"><th id="npjdd"></th></form>

                  <noframes id="npj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