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npjdd"></span>
        <noframes id="npjdd">
        <form id="npjdd"></form>
        <noframes id="npjdd"><form id="npjdd"><th id="npjdd"></th></form>

          <noframes id="npjdd">

          新浪歷史 八卦

          102期:"帝師"匡源的坎坷一生

          新浪歷史

          關注

          匡源(1815~1881),字本如,號鶴泉,是青島膠州郭家莊人,清道光年間進士,歷任皇子奕詝 (后來的咸豐皇帝)的講經老師 ,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并代理禮部尚書,軍機大臣 ,與肅順等人同為咸豐帝托孤的“顧命八大臣 ”之一 。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后被罷官,轉而投身于教育。他一生才華卓越,為官廉潔,還是一名書畫家,晚年致力教育,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少年:天資聰慧,13歲中秀才

          匡源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生于青島膠州的郭家莊。他的家庭是一個書香門第,匡源自幼也聰慧好學,才思敏捷,13歲便中秀才。相傳在正場考試前的口試時 ,匡源根據考官從《孝經》中出的題目,略加思索后,作《烏鴉》詩一首:“月滿疏林霜滿天,城頭咋咋一聲寒。只因反哺先知孝,叫得人人仰面看?!笨镌匆髁T,眾考官皆點頭稱奇,一時傳為神童??镌吹牟甘桥e人出身,曾任泰安府府學教諭,他認定侄兒將來必成大器,于是先領至泰安學署就學,后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付學費送他進國子監深造。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4歲的匡源赴濟南府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第二年進京參加恩科會試,又考中了進士。在同科進士中,25歲的匡源頗受朝廷的重視,被選入翰林院。從此,年輕有為的膠州進士匡源開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青年:當上帝師,官運亨通

          匡源進入翰林院后先后為庶吉士、編修。曾擔任過江西、山西鄉試考官,當時會試同考官中,以其道德、學問最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入上書房為皇太子奕詝講經,1851年奕詝繼皇帝位,年號咸豐??镌闯蔀榈蹘?,本應當升遷,但期間他的母親、父親相繼去世,按清制大臣父母去世,應辭官歸里守孝三年。他回到青島,并游仰慕已久的嶗山,他寫道:“咸豐建元春三月,余偕張君錫福、鄧君和度、高君蘭成,游山?!彼麄兯抻谔鍖m,竹影婆娑,月華如洗,匡源揮筆而寫:“遇一石洞,絕人跡,師獨居洞中,了無恐怖?!笨镌从謱懥恕秿魃劫x》,情傾嶗山,大贊景色之美。

          咸豐繼位第二年,因父喪回膠州丁憂的匡源被咸豐皇帝詔回京城,入上書房并升任皇帝講師。之后短短幾年,匡源由皇太子師連升數級進入中央權力中心。自咸豐三年至咸豐七年,匡源陸續擔任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直到軍機大臣上行走 、賜紫禁城騎馬,成為最受咸豐皇帝器重的朝廷重臣,顯赫一時。

          中年:清正廉潔的“顧命大臣”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清朝官場更加腐朽,不僅奢靡之風蔓延,而且煙毒泛濫,許多官員追求聲色享樂。但匡源作為一名顯赫的軍機大臣,卻清廉、勤勉、謹慎、自律,在當時成為美談。他回膠州探親,山東巡撫本要迎送,但匡源卻堅持步行回村,睡土炕,吃地瓜干。這些軼事,至今還在膠州流傳。

          然而,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咸豐皇帝只得帶著愛妃慈安、慈禧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把這里當作了紫禁城,在這里指揮全國軍政,匡源作為心腹大臣也隨行至此。而咸豐六弟恭親王奕訢則留北京與英法議和,處理京師政務。

          誰知,咸豐皇帝在承德期間突然病重,臨危之際,因太子年幼,國家又在多事之秋,他下詔將肅順、載垣、匡源、穆蔭等8人任命為“顧命八大臣”,協助太子處理國家大事,但其中卻沒有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 。而對權力欲望極強的慈禧卻連同慈安與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罷免了“顧命八大臣”,并殺掉了肅順等人。但對于相對平日溫和的匡源,慈禧卻網開了一面,只是罷免一切職務,削職回原籍??镌椿氐角鄭u后,再一次游覽了嶗山,寫了大量詩詞以抒發自己的不平。其中有《憶嶗十二首》,現錄一首如下:我憶白云洞,云上結茅屋。時聞云下人,笑語出深谷。煉師四五輩,逍遙無拘束。朝與白云游,暮抱白云宿。

          晚年:被免官后致力于教育

          賦閑在家的匡源一時無事可做,當時山東巡撫閻敬銘,不僅仰慕匡源的才華,也同情他的遭遇。他專程訪匡源,面請他到濟南擔任濼源書院山長(校長)??镌磻嗜?,一個軍機大臣來學院當老師,在當時引起轟動,隨后尚志書院也來聘任他當山長,于是匡源同時兼任了兩個書院的山長。

          匡源任教濼源、尚志兩書院達17年之久,共受其業者達三千人。外省人士也慕名送子弟來學??镌匆运臏Y博學識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學有所成的棟梁之才,深受莘莘學子的愛戴。作為一代名聲卓著的大儒,匡源堅持以誨人不倦的精神教書育人。他根據受業者水平的高低、天賦的大小和聞道的先后分類施教,力求使更多的學子成為棟梁之才。培養出中舉人、貢太學以上者達四百余人,可稱得上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家。入室弟子中有:清末狀元曹鴻勛 ,尚書張應麟 、黃鈺,翰林楊際清、法偉堂、王懿榮、柯劭忞……皆為當時的大家。

          其中法偉堂也是膠州人,1889年進士,授國子監學正銜,為武定府教諭。清末任濟南師范教習所所長,著述甚豐,亦是名師??论繌胍彩悄z州同鄉,他慕匡源大名入尚志書院,中舉后在晉 、粵、遼諸省任教,1901年任貴州提學使,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典禮院學士,曾是溥儀的帝師。他以半生精力撰《新元史》,后人加上原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他又參加了《清史稿》編纂,因清史館館長趙尓巽病逝,他代理館長,編成了《清史稿》,是當時青島人中第一大學者。

          清光緒七年(1881)匡源病逝于濟南,后歸葬故里,曹鴻勛等為他立“恩師碑”,后人將他生前奏議匯編《奏議存稿》梓刻存世。

            本文來源于大眾網 ,作者:魯勇,我們對此表示感謝。

          加載中...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span id="npjdd"></span>
                <noframes id="npjdd">
                <form id="npjdd"></form>
                <noframes id="npjdd"><form id="npjdd"><th id="npjdd"></th></form>

                  <noframes id="npj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