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期:嫪毐之亂是怎么發生的

新浪歷史

嫪毐與趙太后
對于呂不韋而言,他的命運實際上并不能自我主張。在莊襄王時代,呂不韋的命運取決于莊襄王是否真的肯與他分國而共之;在嬴政主政之前,則取決于他與一個女人的關系:莊襄王的王后、嬴政的母后、自己曾經的女人——趙姬。
在嬴政正式主政前,趙姬以太后的身份,實際上行使著最終的否決權。王子年幼,母后當政,在春秋戰國時代并不是沒有先例可循。只是,既然是呂不韋為相國,又有仲父的身份,趙姬樂得把大權交給呂不韋去執掌。趙姬本來就是呂不韋的女人,只是為了一樁大生意,把她送給了莊襄王而已。當莊襄王駕崩,獨守空房的趙姬正是女人如狼似虎的年齡,加上當初異人當著呂不韋的面對趙姬提出非分之想時,呂不韋還生氣了,說明呂不韋還是很在乎趙姬的,如今莊襄王不再是兩個人中間的障礙,重燃舊情也就在所難免。更何況,呂不韋現在成了趙姬的臣下,只要趙姬想燃燒舊情,呂不韋也只能恭敬不如從命了。
這樣,秦的最高政權和“性”發生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聰明的呂不韋,自然很快就會明白,自己和趙姬的情人關系,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一個定時炸彈:因為他倆中間還夾著一個嬴政呢,嬴政在一天天長大,這個少年很快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且,他將在冠禮之后發號施令,他最無法容忍的恐怕就是母后與大臣的私通而帶來的對王室和自己的羞辱。于是,如果說兩人的重燃舊情一開始對呂不韋還是個保護傘的話,那么,這段孽緣很快就要帶來滅頂之災。
在呂不韋騎虎難下的時候,一個新的角色出現了,他暫時成了呂不韋的解圍者,但最終他會將呂不韋送進火坑,這個人就是嫪毐。
嫪毐以性能力極強而著稱,他甚至可以做到“其陰關桐輪而行”(《史記·呂不韋列傳》),一般人恐怕在這點上無法望其項背。呂不韋精明的商人本性又顯露了,他的想法很簡單:趙姬對自己索愛無度,只要給自己找個替身,趙姬能得其所欲,自己也能金蟬脫殼,而嫪毐也可以吃上軟飯從此榮華富貴,這是三全其美的好事。
呂不韋惟獨沒有把感情因素算計進去,他兩度把趙姬推給了別的男人,都把感情拋到了一邊,這可以說是政治家的能忍,也可以說是政治家的殘忍。
接下來是如何進貢嫪毐的問題了,這只是技術性問題,對于能把一個身在異國他鄉的落魄公子運作成王儲最后成功做上君王的人來說,這點事情實在是小事一樁。先是讓嫪毐有機會表演自己的“絕活”,有意無意讓太后知道,激發太后的“性趣”,事實證明,太后果然有了把嫪毐據為己有的欲望。呂不韋接下來耍了一個小聰明,安排人狀告嫪毐,讓他被判處腐刑,實際上卻不行宮刑,還把嫪毐的胡子眉毛全拔了,混在宦者之中,來伺候太后。這下,嫪毐就以合法的身份成了太后的解悶工具,也許由于其超乎常人的性能力,太后果然“絕愛之”。
太后之愛嫪毐,除了性愛的成分外,呂不韋的決絕似乎也是一種催化劑。趙姬兩次被呂不韋推給別的男人,其心胸再寬廣也難免會傷心痛楚,嫪毐以一個奴才的忠心滿足她的一切欲望,日子久了,自然會生出愛意。
呂不韋日后發現,當初自己想得太簡單了,他把自己與趙姬的“性”角色推給了嫪毐,同時把權力的重心也轉移到了嫪毐的身上,這是始料未及的事情。
嫪毐和太后的關系日益升溫,太后甚至生下了嫪毐的孩子,一連生了兩個。為了掩人耳目,太后佯裝請人占卜,說是為了避災,需要移居雍城。雍城是秦的故都,離咸陽三百里之遙,嫪毐作為貼身跟班,正好與太后在雍都樂得逍遙,結果,“賞賜甚厚,事皆決于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余人”(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
以往,太后對朝廷大事做最后裁決,往往聽相國呂不韋的意見,而如今,“事皆決于嫪毐”,呂不韋的角色被置換了。
一個吃軟飯的面首,為何能發展到如此勢力?這說明,當時秦的大權由太后掌握,即便眾臣知道太后私愛嫪毐,也無法對此置喙。在春秋戰國時代,太后穢亂后宮的事情并不鮮見,兄妹亂倫的孽緣都發生過,而趙姬作為實質上的最高掌權者,有一個嫪毐,和一個國王寵愛一個后妃并無根本性的差別。更何況,兩人的關系在暗地里進行,已經回避了眾人的自尊心。
只是,當趙姬為嫪毐生下孩子時,性質發生了變化。嫪毐的野心也隨著權勢的擴大,開始極度膨脹。當然,嫪毐一個吃軟飯的人最終鋌而走險,也有逼上梁山的成分在。試想想:兩個活蹦亂跳的孩子根本就是非法產物,一旦事情敗露,全家老小都會沒命,不為他們謀一個將來,實在是無法入睡的。
于是,呂不韋、趙姬和嫪毐的關系,如今牽扯到了嬴政的身上,趙姬如何處理和這三個男人的關系,成了一個難題。
趙姬感情的重心從呂不韋移到嫪毐身上,這是自然而然的,呂不韋自己也難辭其咎。嬴政是自己的親骨肉,與嬴政同母異父的兩個孩子,也是自己的親骨肉。二者之間,如何權衡?
嫪毐與太后謀劃的結果是,既不傷害嬴政,也給兩個孽種許以前程:“王即薨,以子為后?!?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
即便這樣,也是一個陰謀。
在太后的庇護下,嫪毐的權勢如日中天。在嬴政即位大典的前一年,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可以肆意享受,又把河西太原郡作為毐國。嫪毐封侯享國,儼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真有點雞犬升天的味道。殊不知,太原郡可是在呂不韋主政時,秦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啊。呂不韋看到這個結果,不知該做何感慨。
顯然,嫪毐集團的勢力已經遠在呂不韋集團之上,這在當時的國際社會都已經成為公開的信號,甚至影響到他國的外交決策。在《戰國策·魏策》中記載,當時秦軍攻打魏國,有人向魏王獻計說,秦國上下都在思考一個問題:跟著嫪毐還是跟著呂不韋走呢?我們不妨割地以賂秦,給嫪毐建立功勞的機會,順著嫪毐的意思去做,這樣,太后就會對魏國親善,魏國自然得以保全。
國際社會都知道,讓嫪毐的勢力壓過呂不韋,秦國只會內亂自削,而呂不韋如果得勢,秦軍的烽火很快就要燃向六國,權衡利弊,嫪毐竟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
嫪毐的野心最終超出了與太后所約定的極限,他要對嬴政動手了。公元前238年,嬴政從咸陽來到雍都蘄年宮舉行了成年儀式“冠禮”,這也是宣告自己正式即位的大典,嬴政佩上了象征著嬴氏家族最高權力的王者之劍。
隨著嬴政的到來,嫪毐的陰謀敗露,他擅自盜用秦王御璽和太后璽,調集縣里的守衛之卒、官騎,糾集戎翟勢力和自己門下的賓客,準備向蘄年宮發起攻擊。嬴政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起反擊,平息叛亂的戰斗在咸陽打響,嫪毐兵敗逃亡,嬴政下令舉國懸賞:活捉嫪毐,賜錢百萬;殺掉嫪毐,賞錢五十萬。最終,嫪毐被滅門滅宗,兩個無辜的孩子被殺死,與叛亂相牽連的四千余家門客被流放蜀地。
在嫪毐叛亂的時候,呂不韋在做什么?歷史記載闕如,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剛剛接過玉璽的嬴政,此時信任的天平傾斜于嬴姓宗室的昌平君、昌文君,而不在仲父的身上。因為,嫪毐之亂,根源就在呂不韋,是他把嫪毐進貢給了太后。
嫪毐,威脅著嬴政的王位甚至生命,已經被五馬分尸。
太后,九年來是事實上的君王,因了宮廷丑聞和牽連于叛亂,被嬴政打入雍城的冷宮。
剩下的最有政治影響力的權勢人物,就是仲父呂不韋了。把呂不韋修理好了,嬴政就能輕而易舉地在朝廷上發號施令了。
呂不韋伏罪該殺,嬴政也有殺仲父之意,只是,他的功勞實在太大,先王對他也尊重有加,加上朝廷上下為他說情的人實在太多,嬴政也不想一上臺就犯眾怒,也就只好緩走一步,留下呂不韋一條老命。
我們再大膽猜想一下:嬴政是否聽說過“以呂易嬴”的傳言?在處置呂不韋的時候,他會不會考慮到這種因素?
嫪毐叛亂次年,呂不韋被罷相。在嫪毐這件事情上,呂不韋徹底失算了,這是一個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案例。
現在,嬴政徹底掃清了權力道路上的障礙。這個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要獨步于天下了。
文章摘自《秦皇漢武的奮斗》 作者:李勇強 出版社:中華書局 ,我們對此表示感謝。